">
历经三年多的建造,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即将全面完工,新建广州白云站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引人注目的“巨无霸”。
白云站目前已确定进入开通运营倒计时, 南方+记者日前来到白云站探营,一睹这座未来广州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内部“真容”。
“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广州白云站的建成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注入强劲动能,我们铁路建设者为大湾区建设做着开路先锋的工作。”中铁建工集团广州白云站项目经理钟万才自豪地说。
广州白云站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南部,总建筑面积约45.3万平方米,其中站房建筑面积14.45万平方米,站场规模11台24线,是广州铁路枢纽“五主四辅”中的主要客站之一。
广州白云站向北约20公里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枢纽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向南5公里是广州站,向东2公里是白云新城。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着广州白云站的不凡。
京广铁路、京广高铁、广湛高铁等线路在此交会,广州白云站将承接办理既有广州站、广州东站的普速车,肩负疏解绝大部分普速客运功能,兼顾部分高铁和珠三角城际客流。
广州白云站的开通运营是广州站和广州东站更新改造的前置条件,将为广州市的高铁进市区腾出空间和能力,有效破解广州铁路枢纽运能瓶颈。
中铁建工集团广州白云站项目总工程师刘俊介绍:“广州白云站主站房建筑采用独具岭南特色的‘云山珠水、盛世花开’外观造型,104榀 ‘花瓣’状钢结构与广州市的市花——木棉花相呼应。”
进入候车大厅,顶部采用了橙白相间的内花瓣设计,形似复兴号高铁列车整齐划一、蓄势待发,又似广东的民间传统文化——龙舟,寓意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候车大厅两侧贯穿地下出站层至高架候车层的光谷区域,将自然光线引入地下空间形成自然采光,体现了广州骑楼和满洲窗的岭南文化元素。
“在广州白云站项目,我们实现了从‘建站’到‘建城’的跨越。”中铁建工集团广州白云站指挥部党工委书记李佳感慨。
广州白云站站城融合综合体规模巨大,围绕核心建筑——铁路站房,还同步建设了东、西站前广场,配套了游客中心、长途客运中心、旅游大巴站场、城市公交站场,接驳六条地铁线,同时还在铁路正上方和市政交通核上方都进行了超大规模的上盖开发。旅客从配套的城市公共交通下车后,通过衔接平台不到2分钟即可进站候车,步行距离不到100米;从铁路交通下车后,同样也能更加便捷快速地进入写字楼和酒店办公、住宿。
作为全国首个在铁路正上方上盖开发的站房,广州白云站积极探索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铁路上盖开发物业位于广州白云站南、北两侧咽喉区上方,共包含14个单体,以公寓和底商为主,满足旅客多样化消费需求。为了从传统的站房雨棚区域转化为凌空的商业建筑,中铁建工集团项目团队采用了铁路上盖开发“造地”技术。
此次“造地”面积约为6.8万平方米,是由276根直径1.65米的实心混凝钢柱支撑起的重达28万吨的上盖盖板。施工中采用“雨棚上盖转换层框支转换技术 ”,采用多种转换形式,实现了盖上结构的灵活布置。落地框支柱采用直径1.6米的高强度圆钢管混凝土柱,抗侧力、竖向承重、抗震能力均非常优越,保障了“空中起高楼”的顺利实施。
在广州白云站四个方向的市政交通核(即游客中心、长途客运中心、旅游大巴站场、城市公交站场)上方,同样也上盖开发了四栋26层至28层、高137.9米至153.8米的超高层塔楼。
广州白云站枢纽项目书记周晨介绍:“这些超高层塔楼被昵称为守护广州白云站的‘四大金刚’,覆盖了写字楼、公寓及酒店等多种业态。”与传统的超高层施工相比,广州白云站“四大金刚”起始相对标高较高,盖上开发项目的材料运输极为困难,中铁建工集团项目团队精心策划钻研出垂直运输方案,在裙楼屋顶建立施工塔吊。通过研究与受力计算,选用“十”字梁+混凝土柱的异形塔吊基础,有效解决了场地狭小问题。
“如今铁路站房建造技术已很成熟,但是新的功能设施融进来,从铁路站房扩展为站城融合综合体之后,给技术和管理层面都带来很多新的挑战。”中铁建工集团广州白云站项目经理钟万才举例说:“广州白云站是国内第一个在铁路正线上方建高楼的,从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来讲,既要满足铁路的要求,也要满足上面高楼的要求。
站城融合综合体的建设对交叉施工、不一样的区域接口部位的融合、水暖机电管线的预留都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既要加强前期策划,过程中察觉缺陷也要动态调整。广州白云站的建设为我国站城融合综合体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广州白云站体量巨大、结构较为复杂,施工管理难度非常高,也成为了前沿实施工程技术大展身手的舞台。
广州白云站的“花瓣”异形钢结构体量大、节点多、悬挑远,面临特殊环境作业范围广、各专业交叉作业多、临近既有线施工防护要求高、高空作业风险大等难点。
为确保钢结构焊接质量受控,中铁建工集团项目团队首次试用了“无轨道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该机器人应用视觉传感技术,焊缝跟踪智能系统和焊炬摆动系统,无须预设轨道、导向,设备磁吸在构件上行走就可以完成焊接作业,可实现90度立向上、立向下和横向爬行焊接,保障了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
针对“花瓣”等大量异形构件,中铁建工集团项目团队还借助三维激光扫描机器人,形成1:1的实体模型文件,再进行数字加工原材料,通过三维扫描点云技术、BIM技术复核装饰结构,进行动态纠偏优化。
据中铁建工集团广州白云站项目总工程师刘俊介绍,广州白云站是全国首个大规模运用机器人进行实施工程的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全过程已累计试用了包括无轨道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地面整平机器人、地面抹平机器人、地库抹光机器人等在内的18种智能机器人。
“高个子”混凝土智能随动布料机进行布料施工,让以前至少需要3名工人才能完成的操作,变成现在仅需1名工人,就可完成全部的混凝土布料作业;地面整平机器人能自动设定整平规划路径,不慌不忙地实现混凝土地面的全自动整平施工,而且精度符合国家质量验收规范标准;轻松“摆平”混凝土的地面抹平机器人能实现高精度混凝土抹光施工作业,其工效相对传统工效提升40%以上。“广州白云站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建筑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中铁建工集团广州白云站项目总工程师刘俊说。
建设者积极尝试智能装备应用的同时,还搭建了智慧工地信息化智能建造平台,以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云计算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建筑施工全过程的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及智能预警,集成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AI监控、智能检测等九大智能化管理模块,实现虚实互动的数字对称管理。
中铁建工集团项目团队还自主研发了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让十万余根钢构件都有了“身份证”。
引入“BIM+物联网+移动+云网端”的理念和技术,以三维模型为载体,将钢结构的管理划分成设计、深化、生产、运输、安装、交验6个阶段,涵盖16个环节,实现了钢结构从钢构件原材加工、过程运输、焊接、探伤、后期结构安全健康检测的全生命周期内质量可追溯。
广州白云站将为旅客带来更美好的出行体验,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轨道上的大湾区”,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内联外通注入新的动力。
广州白云站站城融合体将以交通枢纽建设撬动片区城市更新、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功能品质,推动站、产、城融合发展,成为展示城市新形象的文明窗口和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