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轨道交通站内智能机器人是科技与设计共同的结果,设计师以轨道交通乘客为设计导向,运用多传感器、机械关节、行进机械、语音识别、智能导航、模糊控制等技术以创造最佳的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在其身上我们大家可以看到科技被人性化地运用,服务于大众的日常生活。
如今人们对“自动驾驶汽车”“自动化工厂”以及“智能机器人”等名词已经不再感到陌生,技术的革新带动了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已成为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开始在不同场合运用机器人完成部分重复、机械的服务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公共出行方式的重要一环,拥有庞大且稳定的用户量。以北京为例,北京地铁线路数量多、日运量大,客运效率排全国第一。相关统计数字显示,2018年北京轨道交通运量为38.9亿人次,成为人们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人员流动导致乘客背景多样化,单纯增加工作人员已难以有效解决服务效率低的问题。由此,智能机器人替代传统的人工服务成为趋势,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已率先将智能机器人用于轨道交通的站内服务中,并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载体,智能机器人可以在预先规划好的区域内移动;拥有稳定的工作状态,不会携带“个人情绪”工作;交互页面相较手机App界面更为简洁直观;支持多语言服务且数据库可跟随互联网做到实时更新等轨道交通站内服务的新需求。
“MetRobot”于2008年1月在韩国首尔地铁站内试运营,它高145厘米,由头部、双臂以及躯干三部分构成。
“MetRobot”搭载了语音识别装置,能根据乘客的询问通过语音解答关于乘车路线、车站周围交通信息等问题。机器人的头顶安装了液晶显示器,可以用来播放宣传片;胸部设置了液晶触摸屏,支持乘客通过触屏操作来查询线路、车票等信息。
在功能模块方面,机器人拟人化的头部包含类似“眼睛”的电子屏与头顶安置的15英寸液晶显示器;双臂采用三关节设计并可单独活动,每只手两手指,可做出握手、指引等简单动作;躯干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安装有12英寸液晶触摸屏,下部为双轮移动装置与接触传感器。双轮使机器人能以平均每秒40~70厘米的速度在车站内规定的区域移动,接触传感器则保证机器人在移动途中不会冲向障碍物。
此外,“MetRobot”还内置了闭路电视,可充当“安保巡逻员”的身份。
2017年3月2日,机器人“曼莎”在莫斯科大街地铁车站乘车大厅试用。该机器人通体白色,较为几何化的外观由头部、双臂以及躯干三部分构成。“曼莎”可以主动问候乘客并与乘客进行交流,并且还拥有良好的面部识别功能,可以识别并记忆乘客的姓名与长相。
机器人“曼莎”的头部通过电子屏呈现出的“眼睛”,可做出简单眼部表情;双臂采用三关节设计,每只手臂可单独活动,每只手两手指;躯干为一体化设计,“前胸部”安装有触摸屏可供点击输入;内置摄像头与打印原件可为乘客拍照并打印照片。
机器人“Pepper”是日本软银与法国阿尔德巴兰联合设计的类人机器人,其外观为白色类人形体,高120厘米,由头部、双臂以及躯干三部分构成,整体外形高度拟人且头部有“眼睛”与“嘴”的造型,该机器人曾被用于电子卖场的 “销售员”。
2017年末,东京地铁方面表示将会尝试使用机器人“Pepper”来提供地铁站内服务。一台“Pepper”机器人被设计成熊猫模样在上野地铁站向乘客提供购买乘车票、免费无线网、语音答疑和路线景点查询服务。
“Pepper”的头部包含两个扬声器、两个500万像素摄像头、一个3D摄像头与三个触控传感器;双臂采用三关节设计,手臂可单独活动,手上五手指具有触控传感器,与人类手结构相似;躯干分为上中下三部分通过球形关节连接使体态柔和,上部安装有10.1英寸触摸显示屏,中下部含两个声纳传感器、六个激光传感器、两个红外传感器、三个触碰传感器,移动装置为三个全向轮,可以用3km/h的速度移动。
“Pepper”机器人具备复杂的算法,可以使它根据周围的环境做出行动,还拥有类似人体的手臂,可模仿人类做出手臂动作,每一根手指都能灵活运动。
2018年底,“Arisa”已经分别在东京的上野御徒町站和都厅前站完成了两次试运行。作为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日本希望通过部署“Arisa”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已延期至2021年)的来访旅客提供更详尽的迎接引导服务。
“Arisa”白色的人形机体背后安置有用于呈现信息的触摸屏,能够使用日语、英语、汉语和韩语四种语言与乘客互动。比起其他智能机器人,“Arisa”在外表上与真实的人类更接近,它身着地铁乘务员工作服,并且还能摆好姿势与乘客合影。
其头部内置有摄像头与扬声器,机器人的“双眼”可呈现不同图案;双臂采用三关节设计,手臂可单独活动,每只手五手指;机器人主体后方的显示屏用于呈现查询的信息。
以用户为中心是服务设计的首要原则,轨道交通站内智能机器人旨在向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对用户而言轨道交通站内的导向与信息查询是核心关注点。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发现,它们都拥有诸多传感器,面临多个传感器的选择以及数据融合问题;可以被人为控制并可以在预定的区域内自行移动;可以根据乘客语音中的词汇内容转换为计算机可读输入,并综合应用信息管理、认知心理学与行为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技术,自主识别用户需求并引导用户实现高效率信息检索与获取。
(1)语音识别的准确性。语音交互、语音识别、模糊查询等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升语音交互的准确性与效率。
(2)语音交互的功能性。语音互动服务、站内导向与查询更加准确;移动更加灵活平稳,应用更优的距离传感器确保行进途中的安全;配备更清晰的显示屏,通过交互界面设计使用户获得更好的操作与阅览体验。
(3)造型更加灵活。机器人的机体与屏幕的分离设计,屏幕不再受制于机器人机体的尺寸,使信息在屏幕中的呈现效率更高。
轨道交通站内智能机器人,是科技与设计共同的结果。设计师以轨道交通乘客为设计导向,运用多传感器、机械关节、行进机械、语音识别、智能导航、模糊控制等技术以创造最佳的用户体验。在其身上,我们能够正常的看到科技被人性化地运用,服务于大众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