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机器人案例分享---汽车整车厂&零部件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对话达闼创始人黄晓庆:机器人服务将成移动通信套餐的一部分

来源: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07-07 04:45:08
  一款新的双足机器人加入日渐壮大的“人形机器人家族”。20

详细信息


  一款新的双足机器人加入日渐壮大的“人形机器人家族”。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达闼公司推出人形机器人新品XR4,限量销售一百台,售价39.9万元。

  接受南都记者正常采访时,达闼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晓庆表示,这款人形机器人将主要面向教育科研场景,由于当前并未将其作为成熟的商业化产品推出,因此采取了限购措施。

  据官方介绍,XR4人形机器人身高1.69米,体重控制在75kg以内,全身自由度(反映机器人动作灵活性的指标)超过50个,双臂设计负载能力为20kg。

  达闼是一家总部在上海的智能机器人“独角兽”企业。除了新开拓的人形机器人业务,达闼的常规产品线更多聚焦于服务机器人领域,涵盖配送、巡检、清洁等用途的机器人。

  天眼查显示,2015年成立以来,达闼已完成6轮融资,投资方来自软银愿景基金、格力金投、启明星辰、上海城投等。最近一次为2023年7月的超10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

  2019年7月,达闼曾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书,准备在纽交所上市,融资5亿美元。但路透社2020年3月报道称,美国政府下令禁止达闼向中国传输技术。技术制裁也导致达闼在美IPO的计划搁浅。随后2023年3月,彭博社透露达闼在考量港股上市。不过,目前未见公开进度。

  黄晓庆在创办达闼之前,已是一名通信行业的“老兵”。他曾在通信设施提供商UT斯达康公司担任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后来还担任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

  南都:人形机器人的热潮已过去一年,这一年里行业内有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兴奋?有哪些让你觉得进展不足?

  黄晓庆:人形机器人的热潮自去年兴起,至今年已达到高潮,但实际上这股热潮仍未见衰退迹象,反而有更多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因此能说人形机器人的热潮方兴未艾。在这一年中,人工智能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从全世界来看,AI领域的诸多成果不断涌现,进一步证明了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巨大潜力。

  但在人形机器人产业方面,目前还未能形成一个广泛且统一的架构体系。尽管中国在人形机器人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云端大脑、本体、小脑(即控制系统)、肢体等方面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即“人工智能+5G+机器人本体”这一架构开始获得业界的认可,但距离实现产业化、标准化的目标仍有一定距离。在通讯行业,我们一般称之为“标准架构”,它是推动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因此,下一步,我认为在标准制定领域,特别是在构建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公共架构方面,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和工作。这不仅能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内部的协同合作,还能为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背景补充】达闼是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工作组联合组长单位。2023年底,黄晓庆在全国信标委人工智能分委会全员会议上说,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工作组重点研究人形机器人高性能计算芯片及模组,具身智能感知认知、决策、交互及自主学习等核心技术标准,开展人形机器人智能能力分级分类、性能评估等评测标准预研。同时,研究人形机器人数据隐私、社会伦理等标准,开展面向工业、家庭服务、公共服务、特种作业等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应用标准预研。

  南都:达闼新发布的人形双足机器人XR4,为何采用限量预售模式?限量的具体额度是多少?

  黄晓庆:我们此次推出的达闼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XR4百台预售活动,主要是面向教育行业,以及那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志于进行定制化开发和研究的早期参与者。此限量预售活动旨在为他们提供一个实践和探索的平台,而XR4本身在此阶段并非作为成熟的商业化产品推出。因此,我们采取了限购措施,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黄晓庆:依照我们的研究,如果一个机器人能胜任家庭保姆的角色,其售价应在消费的人可接受的范围内,大致与汽车的价格相当。具体而言,这样的价格区间可以从低端汽车的价格向上延伸至高端汽车的价格。如果这款家庭保姆机器人仅执行基本的家庭保姆工作,无另外的增值功能且外观要求不高,那么其价格可能会定位在十几万块钱左右。而如果这款机器人外观精美且具备高级功能,其价格则可能攀升至二三十万元人民币。当然,随着功能的进一步丰富,价格也有一定的可能触及高端汽车市场,达到五六十万、七八十万,甚至上百万等价位。这是我们对未来机器人市场行情报价的一个初步判断。

  从工业应用的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的价值则更多地取决于其替代人类工作的速度和效率。若机器人的成本能降至人类薪水的一半或接近这一水平,那么在很多工业公司和To B场景中,机器人都将变得极具吸引力。因此,核心问题就在于投资回报,即企业采用机器人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成本节约和效益提升。

  黄晓庆:核心在于机器人要实现规模化生产。为此,首先要对其做全面标准化。这包括标准化的部件、标准化的形体设计、标准化的功能能力,以及整个软件体系的标准化等。一旦实现了标准化,就能够最终靠大规模生产来减少相关成本。当你生产1万台、10万台,甚至是百万全相同的机器人时,成本自然会明显降低。这与汽车工业和手机工业的发展模式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大家无需过分担忧成本问题,因为成本是基于生产规模来决定的。

  南都:与成本同时伴随的,还有机器人具身智能数据短缺。达闼是怎么样应对人形机器人的训练数据短缺问题?

  黄晓庆:达闼提出的云端“大脑”架构与机器人数字孪生技术,是生成合成数据并高效融合人类数据的理想方案。这一方案正是我们针对机器人多模态训练数据问题所提出的方法论。具体而言,该方案首先对人类数据展开全面收集,随后在数字孪生环境中进行高精度的仿真模拟,以此方式合成出高质量的数据,为机器人训练提供优质素材。

  南都:许多人形机器人厂商和大模型公司联手,达闼在提升“大小脑”性能上,是否有和大模型公司的合作?

  黄晓庆:达闼应用到机器人“大脑”的多模态大模型RobotGPT是自主研发的,并基于开放的基础大模型作为辅助。这些基础大模型能拥有不同的参数规模,如二十亿、七十亿、四百亿、甚至三千亿等。随后我们将达闼机器人的多模态数据融入其中,训练出一个具备多种智能功能的机器人“大脑”。

  同时,达闼机器人搭载了海睿机器人操作系统,这款系统完全开放,扮演着类似于安卓系统的角色,能够让客户自主选择并接入开放的、外部的第三方大模型,无需复杂的集成过程,直接实现与第三方服务的商业化连接。这就像在机器人“大脑”背后排列了一排更智能和强大、来自第三方服务的人工智能“大脑”。

  当然,达闼不排除未来与更多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司做深入合作。目前,我们已与多家公司成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如华为、智谱等,并且我们也期待与通义、百度、Kimi等更多公司展开合作。

  南都:落地场景上,在B端市场,有的走工厂制造业路线,有的走导购、销售等商用服务业路线,这两种分别您觉得何者更具备落地优势?人形机器人当前应当主打其工具性,还是与人类的情感交互性?

  黄晓庆:我们始终坚信,机器人应当被用来协助人类完成那些繁重、危险、枯燥或重复的劳动任务,即我们常说的“4D”工作(Dirty、Dull、Difficult、Dangerous)。因此,在立体清洁、商业服务(如餐厅收桌)、轻型制造以及养老服务等行业中,我们致力于训练机器人来承担这些工作。

  然而,这一进程预计会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机器人将在To B的行业中,专注于与机器和物体交互的任务。在此阶段,对使用者真实的体验的要求相比来说较低,主要侧重于机器人对标准操作流程(SOP)的准确理解和执行;接着,机器人将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在To B的场景下与人进行交互。这包括商业环境、养老院等场所,机器人需要学会与人共处,理解人类的需求和指令;此后,机器人将进入第三个阶段,即直接面向C端个人用户,与人类进行更为复杂和深入的互动。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黄晓庆:我们预见到未来的机器人服务将主要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存在。另外,未来的机器人将通过5G/6G等移动通信技术连接到云端“大脑”,这实际上构成了一种通讯服务。因此,我们预见机器人厂商将与移动运营商紧密合作。机器人服务未来将成为5G套餐、6G套餐等移动通信套餐的一部分。


取消回复发表评论: